1月20日,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市长张文杰作政府工作报告。各代表委员热议“双万”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700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预计比上年增长6%以上,高于全国、全省。
记者 刘琨 摄
这是温州GDP首次突破九千亿元大关。距离“万亿”GDP,温州仅一步之遥。
而另一方面,根据2023年末的统计数据,温州现有常住人口976.1万人,距“人口千万之城”还差约24万人。
今年,这场关于城市奋进能级跃升的“强城之路”来到了关键时期。冲刺“双万城市”,温州还有多少差距?下一步,温州应该如何干?
GDP破九千亿元的“含金量”
“GDP预计9700亿元,增速预计6%以上。”
这份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要知道,2022年,温州GDP才突破八千亿元,这两年,温州GDP增速持续保持在6%以上。
“这是在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温州难度不小。”温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温州GDP一举突破九千亿元大关,一定程度上与五经普的核增息息相关。比如,支撑温州经济毛细血管的市场主体总量,较四经普增加了60%以上。
除去五经普数据的加持,仔细分析这份成绩单,会发现答案在于“以质取胜”。
2024年,温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市GDP增长约4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1。温州工业全年高开稳走,继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从产业来看,呈现出“优势产业向新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趋势。如温州通信连接器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鞋业纳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泵阀等6个产业纳入省“新星”产业群、数量全省第1。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4.7%,勇夺“浙江制造天工鼎”。“5+5+N”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聚焦“招大引强”,着力增强发展动能。去年温州“一季一签约”542个总投资3491亿元重大项目,落地超亿元产业项目339个、超10亿元单体制造业项目40个,增资扩产项目开工671 个、竣工342个。一系列重大项目捷报频传:全国首个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开工,正泰高效光伏、星曜半导体、国电投异质结、比亚迪弗迪动力电池、伟明盛青新材料、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等项目投产,冠盛半固态电池、华润怡宝等项目加快建设。
项目的持续落地,离不开“温暖营商”建设。温州完善政企直通车等“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开展为企“温情服务月”十大行动,建立“办不成事”协调机制,提振企业向“新”发展信心。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盈利面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50万户,新增“个转企”数量全省最多。北交所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温州蝉联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2024年,温州拼出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从目前的成绩单来看,距离“万亿”GDP,还有约300亿的目标距离。
如何冲刺“万亿”?今年温州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打好稳增长组合拳,冲刺万亿经济总量新台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强化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提振消费市场活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升GDP经济总量,三者缺一不可。”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余向前说,特别是在传统消费提振乏力的当下,需要挖掘潜力,培育新消费,这不仅能让温州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是体现温州城市烟火气、生活味的真实写照。
经济增量更要提质。政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温州,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余向前对此感触很深:“没有今天的研发投入,就没有明天的收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在余向前看来,温州有创新求突破的基因,从前温州人靠胆识去拓市场、找商机,如今要将这份敢为人先的勇气转移到科技研发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做到“自我供血”,去参与更多“卡脖子”高精尖技术难题的破解,争当创新的领跑者。
当前,温州已有不少企业主动参与到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发、生产,余向前认为,温州政府、金融机构也要配套开发“贷早、贷小、贷硬”的金融产品,支持温州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以“青和力”冲“千万”人口
“双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温州距“人口千万之城”还差约24万人。
除了多措并举鼓励刺激生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州还给出了另一个发力方向,那就是:提升城市发展“青和力”,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人产城融合新生态,全力冲刺千万级人口城市。
什么是“青和力”,温州是怎么做的?
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我们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格子间里,青年创客扎堆创业。目前园区已集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企业超400家企业,3500余名青年来到这里,其中40%为外来青年群体。
“这些孵化器为青年人提供了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让青年人有安身立命之本。”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源源欣喜看到,近年来身边不少学生都愿意留在温州生活、工作。“‘来温州,创未来’正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像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这样的大孵化器,已经成为温州引青年人才最重要的阵地,超四分之一的留温青年在这里创新创业。2024年温州新增孵化空间220万平方米、孵化项目超3400个,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数量全省第1。
身安之后,还要安心。为此,温州迭代“人才新政40条”4.0 版,深入实施“510+行动计划”,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总结各类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帮扶,持续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聚才引才环境。2024年引育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技能人才21.3万人。
比如,面向刚毕业求职青年的住房需求,温州推出“温暖安居”服务,最长可享受90天免费入住服务。鼓励青年创业、提升创业能力,温州推出创业共享工位、创业夜校等。
帮助高层次人才产学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温州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生产线、5G射频滤波器芯片晶圆产线等项目在温州落地投产。
即使是来温就业的普通职工,温州也贴心推出随迁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帮助每一位新温州人安家落户。如今,超12万名外来用工子女在温州实现入(转)学。
通过这些精心定制的引才、留才政策体系,温州就是想要让大家知道:我们正以最大的诚意,最求贤若渴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想来温州创新创业的人。
“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就在于青年。”陈源源观察到,温州“强城行动”效果明显,“一港五谷”等平台集聚了年轻人所喜欢的新兴产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促进了高层次年轻人的学术交流,城市中的青年社区提供了开放的成长交流平台,这些都是温州“青和力”所在。陈源源建议,温州可以建设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放松好去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要让年轻人发挥优势,展现自身的价值,在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中实现成就感和获得感,才能真正留住年轻人。”温州市人大代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教师王一翔所在的阀门专业,以企业所需设计课程,学生进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有的企业来学校一下子就招走七、八个学生,每年都有约80%的学生留在温州就业,其中不乏台州、丽水等地的学生。
“来温州读书的学生,都是人才潜力股,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王一翔认为,温州工业经济基础好,企业结合自身所需,可以与高校联合开设更多具体的企业订单班,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长此以往,既能把本地人留住,还能把外面的人引进来,产业就不会再缺年轻人。
留住人才,方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GDP提升,而产业发展又可为人才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于温州而言,实现“双万城市”是当前的首要目标。而当城市的创新基因被进一步激发,人才与产业形成良性生态,温州的城市能级、城市辐射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构建起温州发展的新优势。到那时,“全省第三极”的地位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