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订单班”毕业生一同到企业工作三年后,43人中42人已跳槽
  • 《温州都市报》专家说,高职“订单教育”并不能一“订”解千愁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8971   时间:2016年02月20日
  • 温都记者 叶锋

    通讯员 蔡后界 姜瑜

    “我们订单班一共43名学生,毕业后一起到企业工作。如今,三年过去,除了我还留在企业,其他同学全部跳槽了。”昨天,我市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小陈失望地说。

    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为何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当初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企业,为何频频跳槽?曾经被誉为校企合作最经典模式的“订单教育”,如今出现发展瓶颈。

    学生: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不大

    昨天,记者在百度输入“订单教育”进行搜索,跃入眼帘的大多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如《大二一半学生被预订 高职订单培养就业形势旺》、《订单班学生走俏企业》、《高职流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然而,事实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美好。

    小陈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同在订单班的有40多人,为何如今只剩下一人坚守?小陈说:“当时,很多同学进这个‘订单班’的时候,还有其他就业途径。如果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不大,他们就不会继续留在企业。”

    “我们都是通过学校专业方面的选拔而进入订单班的,我本来想从事电路设计工作,或者我喜欢的销售岗位,但后来公司让我做装配工,这跟我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另外,我也得知其他公司里有很多我中意的岗位在招聘,跳槽也就顺理成章了。”已离开当初的订单企业的小周这样说。

    高校:“订单班”并不是企业储备人才的“救命稻草”

    40多人的订单班,目前只留了一人在订单企业服务,人才流失率在97%以上,这笔账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来说,怎么算都是亏的。“我们企业在订单培养中,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公司还派专人入驻学校,耗费进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管理层很意外,更感到失望,‘订单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小陈所在的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主任感慨地说。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金建孟说,其实,“订单教育”并不能一“订”解千愁。很多企业在下“订单”的时候,缺乏冷静思考,没有准确定位,想当然地把办“订单班”作为储备人才的“救命稻草”,而忽略了其岗位是否符合订单学生的“口味”,最终导致人才大面积流失。

    企业:要真正实现岗位与人相匹配

    温州宏丰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连续合作了两届“宏丰订单班”。该公司总经理陈乐生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加“订单培养”,企业才能真正留得住高素质的员工。对于“订单培养”,企业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比如面对这么多来自一个学校同个专业的同学,如何合理定位他们的岗位,如何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企业都应该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只有真正实现岗位与人匹配,订单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当初举办订单班的初衷,才能让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婆媳关系” 真正对得上眼。

    2000年,温职院就开始尝试办“订单班”。该校就业处副处长金建孟说,这10多年办了不少“订单班”,其中与宏丰公司合办的虚拟订单班收获很大,人才流失率非常低,学生的忠诚度相当高。“我们在办班过程中与企业都做得很规范,企业给予学生提供的每个岗位,我们在办班之前就一一进行核对和研究,并将岗位技能教学融入到课程计划中,最终企业提供的就业平台基本能满足一些优秀学生的愿望。另外平时我们在就业指导课中,也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路径、就业忠诚度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一些享受过企业优质教育平台的学生懂得感恩,回报企业。”

    相关链接:http://dsb.66wz.com/html/2016-01/31/content_1929081.htm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