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州日报》在温职院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大咖云集,碰撞思想——
  •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授之以渔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10360   时间:2016年07月06日
  • 本报记者 缪眎眎 叶凝碧

    6月25日下午,一场有关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头脑风暴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这是一场观念的洗礼。

    在这次由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企业成长和经济安全研究中心、温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研讨会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志远首先从学院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特点、成效、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紧接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温高校创业教育专家及学者等,就“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谢志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导):

    什么是新技术?我理解新技术有三个特点,一是层出不穷,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技术,目前新技术是指互联网、大数据、运服务、机器人、物联网等;二是起点平等,也就是对使用者来说,接受新技术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弯道超车,谁先掌握使用新技术,谁就有可能领先。

    新技术应用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它基于“互联网+”技术,二是无需深厚的技术基础,三是基于企业的真实需求。而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低成本,开源技术、新的元件、新的部件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二是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三是周期短,无需前期研发过程,直接对接用户需求,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

    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符合国家提出的“双创”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什么温职院会首先提出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呢?第一,因为我们的专业以工科为主,而且都符合温州的产业格局,也就是温州有什么支柱产业,我们就设置什么专业;企业有什么难题,我们就设立什么平台;企业有什么新技术需求,我们就对接什么新技术应用。通过“专业-平台-创新创业”一体化来服务产业发展,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基础;第二,我们有立地式研发的基础,目前有41个平台,其中2个省级,17个市级,按照企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同时配备相应的人、财、物,进行立地式研发。每个研发平台还对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

    归纳起来,我们学校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手段、以兴趣为动力、以专业为依托、以实践为途径、以团队为支撑、企业直接参与等特点。

    通过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给我们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提升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促进了学校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还提升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与影响力。我们的学生连续十年就业率在98%以上,并且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大概毕业在8-10年的学生,有一批学生年薪在30万元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学校温州生源占了50%,却有65%的学生留在温州工作。

    下一步,我们的想法是打造全国高职教育的“三大高地”。一是打造创业高地,校内创新创业项目溢出成校外孵化项目。二是打造创业教育的高地,我们已经实行创业学院“2+1”模式,“2”指的是前两年实行一个“不变”一个“变”,不变的是学生在所属系完成2年专业课程学习,变的是遴选试点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1”指的是第三学年转入创业学院,实行创业课程学分、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分和新技术应用转化学分这三种学分,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改革。三是打造创业教育研究的高地。

    雷家骕(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我想说一下我的四点感受。

    第一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倡导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中国经济现在到了一个新的拐点,需要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提高新技术应用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创业很重要,因为不少创新要真正做起来,必须通过创业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点,要关注技术创新的长尾效应。无论是学校里的创业,还是社会上的创业,前期一定要多调查、多论证,形成自己独到的竞争优势,避免恶性竞争,这样既有利于创业者,又有利于国家发展。

    第三点,发展创新创业,就必须在技术创业教育特别是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教育上花大力气。我认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实践效果,应该向全国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有利于教育整体上的转型升级。

    第四点,我认为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首先应该以创客教育为基础,通过各种措施,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动力、有能力去做各种产品;其次,以创新教育为灵魂,实际上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态,更具体地讲是创新的一种特殊的实现方式。所以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是要把创新作为最灵魂的东西来讲。另外,一定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里面,融入到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一些概念性、方法性的东西有所了解,今后才能更好地去实践。

    周立文(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刻不容缓,国家产业发展必须面对这个转型。在这大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出,中国教育不是一时的,青年人要更好地面对现代化,才能迸发出更好的火花,才能避免空谈误国。通过探讨和总结,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它探索出了既有温州地域特色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即温州有什么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温州有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就创立什么样的研发平台;温州有什么样的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样的新技术应用人才。它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打造学研创一体的体系,这些已经被市场所认可,同时已经被社会所认可。

    刘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

    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新理念引领人才培养的过程。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人才从思想来源讲,应该是来自于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写的《破坏性技术和维持性技术》,破坏性技术特点是起步虽然慢,但后面会越跑越快,我理解的新技术应该是这样。

    学校的理念要真正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能体现这么四点:基于学生个性化的需求(Customerlization);提供平台、搭建社区(Community);社区当中有老师或者专业领头人来共同创建(Co-create);每人都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面英雄(Choice)——我个人认为这样才具有向其他学校推广的价值。

    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于“新技术”这一词汇,能不能转换一个更好的表述。高技术领域会质疑“这算什么新技术”,而我们的新技术是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去讲,面向民生领域,就是那些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做不了,事实上又是广泛应用的东西。第二,应该倡导我们学生更多的流向那些创新型企业。这类企业具有未来的成长性,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可能是以几个人起家,是一个小微企业起家,但是这种小微企业,他们在民生领域应用很广,关注百姓需求,有可能成功。即使成功的概率不大,但这行业是永新的。第三,要努力从“示范”转变为“典范”。一个组织的能力取决于价值观和流程,所以理念和流程上要确保正确。学生是“创客”,要创业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机构应平台化,平台管理去中介化,这就是有效改革,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性的空间。

    潘忠强(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

    我感觉,新技术应用对于目前温州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从社科发展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它可以作为一门特色学科来打造。

    温州是一个全民创业的城市。实际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温州在发展的过程中,至少在创业创新这两个词的顺序上有变化,前三十年可以说是创业创新,后三十年应该变成创新创业。而这个时候,创业的主体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前三十年可以说是农民上岸放下锄头从商,后三十年生存的命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发展的命题,在发展的命题下,新一轮的创新创业主体就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这个主体中加入了大学生群体。

    企业家群体过去以生存为命题的理念与现在以发展为命题的理念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企业家群体肯定要以创新排在首位。尤其是目前温州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阶段,这个时候,创新创业的顺序肯定要确立起来,创新应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同时,我理解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不仅仅指的是自然技术或是工艺技术,它还应该包括管理技术、商业模式在内的一种创新。

    董洪亮(人民日报社政文部教育采访室主任、博士、高级记者):

    多年来,大家说起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重要,从领导人到我们各行各业都在呼吁,但实际上改变不是特别明显。

    我认为,高职院校教育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差异化。当然,这个差异化有低层次的,也有高层次的。实际上,市场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所说的新技术应用肯定是未来的潮流,但往往是不容易做的,也是很多人看不见的。最后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的,我觉得排在第一的是毕业生的情况,培养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大多数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毕业后半年到一年以后的收入,都是衡量毕业生品质和素质的标准。就新技术应用而言,我很赞同,我觉得它确实是未来的前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造福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这才是最终检验的标准。这时候,你还会因为学生不是博士学位、不是毕业于985而歧视他们吗?不会的,英雄从来不问出处。

    专家学者 真知灼见

    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企业项目路演。

    专家点评。

    项目对接会现场。

    温职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发国内学界关注。此次研讨会一些未能与会的专家学者,有的曾专程赴温职院进行过现场考察,有的委托带来自己的视频发言,他们都对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陈夙(浙江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博士):

    我今天特别震撼,看到了创业创新的典范。不仅看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而且看到了众创空间新模式的典范。这里与杭州或是其他地区的众创空间相比,具有独到之处。

    创客这个概念原来是来源于美国,就是给学生玩管理、玩创新、玩想法的。在这里你们打造了真正的创客,把学生的创意的想法与课程结合,与毕业课题结合,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把兴趣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企业,从而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我真的是看到了一个新的模式,我对众创空间以后会重新定位,我觉得你们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我建议下一步温职院要更多地做一些输出,把这些好的成果跟温州当地的孵化器去对接、输出,然后再从孵化器进一步培养,服务于实体经济,相信会成为温州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再一方面,温职还可以在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上多做文章,与大院名校多一些高层次的合作,增强项目技术水平。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创始人、CEO、博士):

    科技创业基金会到现在为止大概投资了700多个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其中大约90%是理工类或者技术类的。也就是说,工科学生往往和同学或老师一起集体研发一个产品,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要素,只要产品是有技术含量和服务含量的要素,都使得他们有了创业起步的机会。在这个创业起步的基础上,我们这些作为早期辅导的和早期投资人就有可能帮助他们把一个要素变成两个要素、三个要素。所以说,对很多大学生创业来说,如果能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新技术基础的话,那就至少具备了一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如何构建市场要素和团队要素。

    我认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创业型的大学,往往有这三样东西:

    第一,往往是工科类,有工科技术的基础。

    第二,有市场引领力方面的学科和教学方法。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的学校,因为这个学校意味着它有三类要素中的三个关键群体,这些群体中间的组合就能够在创新创业,特别是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项目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

    本版摄影 苏巧将

    相关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16-07/06/content_1980628.htm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