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浙江工人日报》温州制造业里 那些了不起的青年们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9754   时间:2017年10月17日
  • (2017年10月14日《浙江工人日报》报道)

    孔小丹4.jpg

    ■记者杜成敏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温州制造业曾一度陷入困局。但温州制造业并没有因此倒下,面对扑面而来的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科技大潮,新一代的温州青年们毫无畏惧地接过接力棒,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他们被称为企业的“核心力量”

      位于温州的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的“核心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里,聚集着一批以青年人才为主力军的队伍。

      两年前,技术研发部27岁的章丰阳凭着过硬的技术,带领团队搭建起一套应急调度指挥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满足各种极端情况下高难度的调度工作,甚至可以直接联通系统范围内的所有手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G20峰会期间,整个杭州市公安系统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用的就是这套系统。现在,章丰阳的同事——28岁的史科铃,正在开发这套系统的第三代产品,并已实现触摸式控制和视频会议等功能。

      这些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对手是“华为”、“中兴”这样的通信巨头企业。在他们小小的工作台上,诞生的产品随时都可能产生百万、千万级的销售额。据悉,他们还将产品打入高端的军用设备市场。

      “智能制造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这些年轻人,活力满满、创意无限,时代的舞台正在转换,轮到他们唱主角了。”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卫军说,他们是公司的核心力量。

      不甘被“机器换人”的年轻人

      在巨一集团的中底车间里,35岁的梁初用电脑绘制好鞋底样图,再打开软件输入几个程序,按下按键,旁边的自动切割机就开始切出一排排整齐的鞋底样模……

      梁初是中底车间主任,看他操作智能设备的熟练程度,谁也想不到,他只有初中学历。

      在巨一集团,这样的低学历高技能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原本也只是企业的一名普通工人,在一线流水线上做着重复枯燥的工作。谁也没想到,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机器换人的大潮,说来就来了。

      一年近2000万元的设备投入,这是近几年巨一集团“机器换人”的速度。现在,连公司缝纫机都实现了智能操控,一条流水线一分钟就可出产7双鞋子。大批劳动力因此被淘汰。

      但梁初他们不甘心就这样被机器换掉。在公司组织的培训里,他们用努力来弥补学历、学识上的不足,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提升,并通过了层层严格的选拔,最终征服机器成为机器的主宰者。

      “他们现在收入可不低。”巨一集团技术总监潘杭春感慨地说,“他们从打工者成长为技能人才,是一个质的跨越。这种工作成就感也是他们在原来岗位上体验不到的。成为技能型人才,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应有的追求和方向。”

      大专学历的技师完胜来自台湾的专家

      2015年,在温州市第三届首席技师评选活动中,28岁的张亮与29岁的邱志达同时入选。同时出现两位如此年轻的“首席”,是历届评选中没有过的现象。

      张亮与邱志达,都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师,大专学历的他们能被母校破格录用,是因为他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连一些专家都望尘莫及。

      2016年底,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向温职院发出求助——该公司手机金属后盖采用的铣床制作工艺,在产量上一直达不到质的突破,成为富士康一道技术门槛。

      接到任务的张亮与邱志达对工艺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通过改用车床工艺不仅能提高效率,刀具磨损也更小,但需要改进算法。

      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为了保险起见,深圳富士康公司同时请来了台湾专家。于是双方暗中展开了一场“较量”,看谁的技改更加完美。

      最终,温职院的年轻教师们成功使用车床工艺,将手机后盖的生产时间从1件10分钟缩短为3分钟,效率整整提高了3倍多,完胜台湾专家。

      “对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来说,3倍的效率意味着什么?如果原有1000万件手机的产量,要突破到4000万,那就是上亿元的厂区、人工和管理的投入,”邱志达说,“现在只需一道工艺就可以实现,这个效益不可估量。”

      这样的技术支持,张亮和邱志达共为企业提供了不下50次,甚至连军工企业也慕名而来,如,铝镁合金导弹外壳加工,复杂的槽孔、螺纹、抛物线等高难度的技艺,他们都一一攻克。

      “到了我们这里,都是高难度的技改研发产品,是企业技术团队‘啃不下’的硬骨头。”张亮不无自豪地说,“但我们不怕挑战,时刻准备着攻克一个又一个难点。”

      播撒温州智能制造的“火种”

      在国家级众创空间——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里,1995年出生的张育煌围着一台自动焊接机,已经“转”了两个星期。这是一台企业订做的自动焊接机,可代替企业原来的手工焊接,让人工成本从5人降为1人。

      今年6月,刚大学毕业的张育煌加入了由老师带领创办的温州市贝佳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说是公司,其实更像一个工作室,整个团队里除了教师余胜东,其余7个都是90后小伙子。

      “贝佳福”主要承接中小企业的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改造,他们接手的几乎每一件产品都要量身定做,不仅技术要求高,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

      “每一个零件都是自己用数控加工中心磨出来的,然后亲自手工组装。”张育煌说,“除了这些,我们还要考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因素,后期还要到企业进行大量调试,整个系统的研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两年多时间里,这群年轻人共研发了近30种自动化设备,保持平均一个月一项新产品的进度。每一款设备的诞生,背后都是无数的汗水和坚忍的毅力。

      “这群小伙子进步的速度也让我吃惊。不少专家看了这些设备后,都不相信是这帮‘90后’造的。”余胜东说,“都说装备制造业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服务的每一家小微企业,在将来都可能成为温州制造业的主力,而这帮孩子,正在播撒智能制造的火种。”

    相关链接:http://epaper.zjgrrb.com/html/2017-10/14/content_2602378.htm?div=-1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