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报》 2018年7月27日 第14版 教育周刊·校园)
☉商报记者 章瑚
这几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办公室里咨询电话不断,许多高考生家长都对该校的机械工程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前几天我看网络新闻报道,说你们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季军。那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在这里读书能学习到实践型的操作技能?”一位家长在电话里问得非常仔细。
这位家长所说的比赛指的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来自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74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代表队参加本次比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参加比赛,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南方赛区季军,全国总决赛季军、最佳设计奖和新星起航奖。
会抛绣球的机器人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是国内技术挑战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机器人赛事。赛事始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此项赛事还是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主办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国内选拔赛。本次大赛以“飞龙绣球”为主题,要求设计的两台机器人相互合作(一个负责递球、一个负责投球),3分钟内在规定赛区内完成绣球抓取、交接、投掷等动作,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将绣球在空中穿中圆环并落入金杯中者取胜。
比赛涵盖机械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传感技术、自动控制、图像处理、计算机编程语言、电机拖动等多门学科的专业,参赛队伍必须综合掌握并运用多个专业的知识才能完成机器人的设计。
负责带队参加比赛的老师张亮是一名80后年轻教师,为了此次的比赛,张老师连续十来个月都泡在实训室里,手把手指导学生团队制作抛绣球的机器人,攻克了全场定位系统开发、陀螺仪姿态稳定算法、激光雷达辅助定位、机器人运动学插补算法等技术难题。为了提升1秒钟比赛时间,他们往往是付出几天甚至几星期的连续通宵改进与调试。
80后教师是一名技术“网红”
张亮曾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学生。2009年毕业之后,因专业成绩优秀、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技能突出而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技能教学实训和技能大赛指导工作。2015年,他获评“温州市首席技师”。
目前张亮带有2个班8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通过一项中级证考核,有10多名学生已通过高级证考核,为温州地区培养出一批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技工。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教育部主办的科技类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4项,并获得浙江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有趣的是,几年前张亮还曾意外在杭州成为网红——当时,张亮与学生一起设计并制作了名为“轮滑动力牵引装备”的轮滑助力车,带去杭州参加比赛。为了检测机器效果,张亮骑着这辆小车在西湖边逛了一圈。结果轮滑助力车的轻巧造型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张亮的照片出现在了当时杭州多家报纸之上。
技能型毕业生留校教学不在少数
实际上,在温职院,像张亮这样从优秀毕业生留校做优秀导师的“同款教师”并不在少数。就在近日,由青年教师邵志达指导的机械工程系机械创新工作室团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邵志达也曾是温职院的优秀毕业生,现在留校做教师,并成为学校机械创新工作室团队的指导老师,带着学生研发项目。邵志达除了平时上课外,几乎都泡在机械创新工作室里,他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新苗计划4项。特别是废品回收再利用的环保项目分别获得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中国互联网+创业大赛铜奖以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温职院机械工程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机械工程系组建了机器人工作室、机械创新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工作室,学生一入学就可以报名参加。工作室采用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师傅带徒弟的循环模式。
机械工程系还组建了以学生工作室学生为主体、特长班学生为核心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依托本系教师的轻工装备智造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南轻工装备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创新中心)、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机器换人示范平台等研发机构,以“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活动。
学生工作室和特长班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擅长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张亮老师的机器人工作室的学生就注册了公司,为机器人比赛提供技术服务和元器件供应;2013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曹中博曾参加省级竞赛并获奖多项,目前在温州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研发工作,年薪10万元以上;2017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陈寅灿在校曾获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荣誉,目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工作。
相关链接:http://epaper.wzsee.com/index.php?date=2018-07-27&l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