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科技日报》 第08版:教育观察)
“任何一个创新理念,任何一个设计,最终都必须靠工人的劳动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双手来实现。”“改革先锋”巨晓林在一次座谈会上强调,要打造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工人大军。
在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培养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意2019年新设的国家控制高职专业点225个,不同意2019年新设的国家控制高职专业点244个。不少人看到消息后表示,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真的不远了吗?
立足区域,推动专业建设
浙江温州有“中国鞋都”之称,又有“阀门之乡”的说法。
有鉴于此,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特地开设了鞋服专业和阀门相关的专业。“我们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始终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温职院)信息技术系主任田启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田启明告诉记者,温职院深化产教融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形成了“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特色。该校与行业共建6个与区域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二级学院,与7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毕业生连续13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留温率高达68%以上。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灵活,有利于我们及时对接市场需求,在专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我们与企业协同发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田启明告诉记者,师资团队要与企业打成一片,提前做好专业规划。“多出去走走,参加各类峰会和新技术论坛。”他说。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组组长李宁在职业教育耕耘了10多年。她也曾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职业教育发展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密切相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科院高职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谈道,产教融合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
“立足区域,瞄准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才能达到学生有发展、本地离不开、同行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要求。”田启明说。
转变观念,让苗圃百花齐放
“不少职业院校交出了漂亮的就业率成绩单,但在就业质量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薪酬、稳定性、保障性等方面,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还是堪忧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有些专业可能学生不太喜欢,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储朝晖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来说,优质生源好比农民种地需要的好种子,种子选好收获才更大。
但高等职业院校选“种子”的方式很单一。“在当前的评价体制下,简单来说,学生成绩不高所以进入职业院校。”储朝晖说。这些学生即便有某项天赋,进入学校后也很难通过努力重塑自我价值感。
“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低。他们以被淘汰者自居,挫败感很强。”李宁也表示,职业教育容易与不聪明、不努力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原本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易陷入自卑中。
储朝晖认为,改变这一点最关键的是改变观念。结合当前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情况,他提出我们要帮助孩子早点确立人生方向。“在澳大利亚,中学三年期间会开展很多职业性活动,如烧菜做衣服,这些活动仿佛给孩子们开了一个百货商店,让他们有机会把各种职业都经历一遍。”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记录,为孩子以后进入学业类院校还是职业类院校提供参考。
德国也是从小学开始给学生“分层”,老师们通过观察初步判断哪些学生适合进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天赋有特长的孩子很容易在喜欢的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储朝晖说。
但完成这样的转变并非易事。“这要求教育能从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上做出改变。”储朝晖说,无论是招生、专业设置、师资来源都应更加多样,让职业院校百花齐放。
相关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2/14/content_4145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