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 《浙江教育报》 第03版:高教经纬)
□本报记者 汪 恒
自今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以来,扩招政策落地的步伐不断加快。5月,教育部和浙江省先后出台高职扩招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扩招录取的首批新生将在今年秋季入学。近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教育部下达我省高职(专科)招生计划为15.7万人,较上年我省实际下达增加2.8万人,增长21.7%。
面对扩招新形势,我省各高职院校准备好了吗?对于扩招带来的多样化生源,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拥抱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并采访了有关专家。
规模激增 优化设计要做在前头
“今年学校本来就有扩招的打算,恰好赶上了新政策出台,相关的准备工作也起步得比较早。”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朱加民告诉记者。此次,学校预计扩招900余人。全省一次增加这么多学生会给高职院校带来多大的影响?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邵建东看来,高职院校的情况可以分成3类:有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业已成熟,此前大多选择了调低招生名额,以加强内涵建设,扩招带来的压力较小;有的学校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本来就有扩招计划,问题也不大;而对于那些本身资源已经很紧张的院校,压力会相对明显。“不过,此次扩招的名额由各个学校自己来申报。大家也会权衡本校的承载能力。”邵建东表示。
新生入学后,教室和实训工位等教学资源如何分配,需要学校做好优化管理。“比如有的教室原来仅仅为系部使用,接下来将改进信息化管理,将这些教室改为对全校开放。一间教室理论上一天可以上14节课,仍有充分利用的潜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训课程可能会在授课时间上做更多的协调,比如放到周一到周五的晚上或者周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程方启说。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测算,高职扩招之后,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师资6.5万人左右。这样的师资缺口怎么补上?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在“招兵买马”的路上了。“今年学校计划引进各类师资70余人,比去年增加了不少。而且未来几年也会继续保持一定的引进力度。”朱加民说。“这批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公共基础课比较多,直接考验各校公共课程师资的配备。第二学年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铺开,专业课师资的压力就会显现出来。高职院校要提前谋划。”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潘陆益认为。
除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也是高职院校急于补充的“血液”。“学校会从企业中聘请更多的专家,甚至一些课程也会放到企业去上。”潘陆益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处副处长童国通介绍,学校会结合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加大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的力度。“教育部此前曾要求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结构比例逐步达到1∶1。扩招政策会让更多来自企业、行业的力量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学队伍中,加速高职院校教师结构的优化。”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伍红军说。
生源多样 考验院校教学智慧
本次扩招的重大亮点之一是将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列入招生范围。记者留意到,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已经明确列出了有关招生项目,如杭职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浙江商业职院的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以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针对有多元背景的新生,做好“因材施教”成了接踵而来的问题。
“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有不少面向这类群体做社会培训的经验了。关键在于,学校如何把这些经验和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结合起来。眼下,该类生源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学生是否存在工学矛盾?是否需要同时照顾家庭?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安排。”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晓认为。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在进行弹性学制、单独编班等分层分类教学的准备。
“高职院校要找到最‘匹配’这些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邵建东表示。“未来的教学可能会更加灵活。比如根据‘1+X’证书改革,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学生可以灵活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来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职业经验,有的模块可以用相近内容替代。学习时间上也可以安排成类似4天在校内、1天在企业等形式。”童国通说。而在程方启看来,新生们可能会在操作实践上经验丰富,但短板也同样突出,就是对基础理论的了解还不够。怎么深入浅出的讲好理论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这类生源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接触了解,再进行集中学习,最后再回到实践的做法。”伍红军表示。
教学方式变了,教材或将有新的面貌。程方启说,不能采用通用教材来教学,需要学校组织教师编好校本教材。“比如企业工作手册、任务书等也会成为教材的新形式。案例式教学将大量被采用。”童国通说。“这几年,高职院校都在深化教师、教材和教法的‘三教改革’。高职扩张会倒逼学校加快相关进程。”邵建东说。
“高职扩招虽然缓解了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但也会加速高职院校之间的优胜劣汰。学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建好特色品牌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童国通说。“新生招进来了,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学校要思考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改进评价体系。这也是质量型扩招的题中之义。毕竟这些学生几年后就会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刘晓说。
相关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19-07/01/content_221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