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区墨斗小区1幢的“欧泊鳄”手工鞋定制工作室,总会传来“笃笃笃”敲打的声音,原来是57岁的陈文华和儿子陈昉穿着一身工匠服,坐在小板凳上,在鞋底边缘穿针引线、敲打磨合。
陈昉 (受访者供图)
“你大学三年学的鞋类设计,毕业后转行是不是有点可惜。”陈文华对陈昉说。2014年的夏天,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鞋类专业的陈昉,也在迷茫地思考着自己的职业。
毕业前夕和之后的时间内,依旧半推半就地设计着鞋款……直到有一天站在鞋匠爸爸的跟前,望着手工制鞋的技艺,陈昉渐渐出神,对父亲说:“我想要跟您学。”父亲骄傲地说:“跟我学吧,这门手艺我少年时就学着呢。但是,你既然要学,就要守住这门手艺。”就这样,90后的陈昉,开始了鞋匠之路,讲述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故事。
坚定热爱
继承父业更是传承文化
原来手艺,就像小时候学过的自行车,不管隔多久,再次拾起时,都不会太差。
于是,在陈昉坚定对鞋的热爱、选择继承父业之后,就像君子协议一般,他马上开始寻购材料、打磨工具、制作样品、调研市场。在这期间,陈昉还一直在手工制鞋的鞋厂里认真学习,就算是无薪资的打杂数月情况下,依旧吃苦耐劳,他每天下班还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
2015年,陈文华与儿子陈昉一同创办了温州欧泊鳄手工鞋定制工作室,开始传承和发扬老温州缝合鞋制作技艺。
就这样,“60后”陈文华和“90后”陈昉成了温州鞋业界有名的一对“父子兵”。
父亲精心传授,儿子尽心学习,并利用电脑软件设计样板,创作设计了多种适合当下潮流的经典款式。
他们始终遵循传统制鞋技艺,从量脚、选型、制作鞋包、缝制、成鞋、保养……繁琐的工艺在他们眼里都是享受。
陈文华的师傅非常欣慰,心想这门手艺终于后继有人。于是在之后的日子,80多岁的师公闲暇时总会来教授陈昉一些“法不传六耳”的小窍门,而陈昉也逐渐痴迷其中。
“对针”缝法,缝合牛皮鞋底。
技艺交流
各路前辈倾囊相授
在之后的日子中,温职院的老师们经常指导工作室的发展方向。陈昉印象较深的一句话:“你光会做鞋子不行,你得会写、会讲、会教”。师公与父亲一起传授他制鞋技艺,他的大学老师们指导他职业发展方向。
鞋楦、鞋款、皮料、辅料、设备、工具、技艺;创业比赛、申报材料、技艺追溯、申报专利、参加展会、开展活动、拍摄宣传片;再到后来他成了一位老师,经常忙于备教案、指导学生,陈昉的生活过得格外的充实与忙碌。
陈昉说成长路上遇到了许多的人,非常感谢他们。尤其一些老艺人,当他们看到面临断层的手工制鞋技艺,还有90后小伙子居然愿意去追寻,所以他们总是倾囊相授,有些甚至还赠予陈昉他们制鞋时期的趁手工具。
一位老鞋匠,有一天搬来一个木箱子,对着陈昉说:“这个箱子里有一些是送给你的,有一些是我要带回去的。”然后,老鞋匠戴上老花镜,陆续从木箱子里拿出工具为陈昉一一讲解用法、窍门。
单从榔头就非常有趣,是一对,一大一小,根据鞋履不同部位要用不同的榔头和力度,而且手法讲究。五花八门的工具,让陈昉产生了各种制鞋的灵感。
还有上海的一名制鞋老师傅,特意把制蜡秘方写给他;温州一位83岁鞋工阿婆来店里,手把手教他“搓鬃毛”。各路前辈的倾囊相授,让陈昉制鞋之路更加顺利,他也经常主动向前辈们请教和交流技艺,也是前辈们的故事教会他,做手艺人,更要做“守艺”人。“守艺”坚守的是技艺,传承的是文化,贯穿的是精神。
创新融合
从手工潮鞋到百工鞋
转眼间7年多的时光,许多艰辛与汗水。工作室的一面荣誉墙,让陈昉回头望向那条艰难的学艺路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手工鞋的顾客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结婚订婚的年轻人,另一拨是事业有成的中年消费者,他们对着装要求比较高。所以,陈昉也在积极设计年轻人喜欢的潮鞋。
非遗的技艺,不仅仅需要的是保护,更需要传承,并且能够孵化。
陈昉受剪纸艺人朱铭的“百福图”启发,“温州是百工之乡,你们也可以请百工来用他们的工艺制作鞋履啊。”
于是陈昉跟随着父亲,拜访各项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恳请他们参与“百工制鞋”这个创意项目。技艺的碰撞,也是文化的延伸,匠人之间互相认可,就会彼此赠予自己的佳作。
百工制鞋 非遗米塑技艺
在近3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已经有20只百工鞋了,竹丝镶嵌、竹壳雕、瓯绣、瓯窑、瓯塑、指尖竹编、生漆夹纻、铜器、锡器、鸟笼技艺、木雕、彩石镶嵌、剪纸等,陈昉在传承老温州缝合皮鞋制作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创新技术,打造一家富有温州特色的百年工坊,而他也在积极打造百工鞋博物馆,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温州手工皮鞋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