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 《温州日报》 第07版:理论周刊)
我国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途中,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化建设在污染中探索、灾害中觉醒、曲折中发展与治理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历史性出场,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引,同时也包含了探索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这些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的理论概括、超前的战略决断、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前瞻的实践探索,既是一域生态发展的行动指南,更应是置于全国和世界大局中去思考与运用。
“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之后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多次发表短论,其中涉及“两山”理念以及论述浙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省”建设、“八八战略”等方面的50余篇中详细阐述“两山”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两山”理念的侧重点已经超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是上升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同于解决由于经济、社会、现代化等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气候危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助于彻底抛弃工业社会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和“绝对经济技术理性”行动原则,从而立足且扎根于生态整体。以自然法则、社会规律为准则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演进。
当今世界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对立,人与生态链之间的磨损与其环节的断裂程度。“两山”理念恰恰直击由于过度干预自然、背离自然、甚至挑战自然而凸显出来的现实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第5期《政策瞭望》中发表过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下大力气加快建设生态省》的论述,他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毫不留情地报复你。”此外,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文章多达22篇,文中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做了精辟的论述。
“两山”理念为生态治理问题铺设逻辑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态方面影响较大的两种理念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易经》朴素的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体”的阐述中得到准确运用与弘扬。这里的生态环境既是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指人的生态环境,二者共生共存、共互共惠且有各自的生态逻辑。从自然的生态逻辑出发就是自然生命世界本身的逻辑,如日月星辰运行有规,春夏秋冬交替有序,青山绿水多彩有时,花树鸟鸣生机有律。人的生命存在依赖自然界所有能量的供给,人的生活及其行为依赖自然界所有再生或不再生资源的无偿贡献,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态危机,则是人创设当今天工业繁荣胜景后的结果,是出于发展和控制文明社会的需求。因此,人的生态逻辑应有效激活人们对自然环境、地球生物的自觉,改变单一纯粹的改造论、征服论,并对片面且偏激的物质幸福观和技术至上观予以生态论检讨;在行动方面尊重生态法则,摈弃绝对的经济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和傲慢的经济技术理性的行为原则,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命之间的亲缘关系。
“两山”理念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互通的辩证法则
恩格斯指出: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反自然的。当人们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时候,两者是矛盾的;当人们否定自然而释放自己潜能创建工业文明,然而带来的是却是源源不断的灾疫之难时,两者也是矛盾的;只有当人们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当人类顺应自然生命自身本性,让“自然为人立法”,并努力促进 “人为自然护法”时,生态问题本身的“天行有常”与人类社会进程的演化是辩证统一的。可以说,“两山”理论是将辩证法与唯物史充分运用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典范,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及其后续所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