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钱江晚报:学习有理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浏览:3175   时间:2024年05月22日
  • 0af3291a2f88532cb606dcdd3672790.jpg

    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的浙江爱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车间。拍友 吴拯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浙江省高校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他同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此,首先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浙江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高品质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成果是否形成理论原创、核心技术破解、高附加值专利、产业技术标准形成、产品国际化推广等方面加大评价力度,破除以论文和专利为核心的传统评价,力求科技创新成果原创性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强,使科技创新活动在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其次,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是通过科技创新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的持续形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作应从过去推进单纯的科技成果转化跃升到科技成果要落实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必须推动产业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传统的理念是以教育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但面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真正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又强化了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进一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四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要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根据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使供需结构更加合理。根据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布局人才链,意味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通过精准的产业预见能力,预测未来技术和市场的需求,据此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确保教育内容和研究方向紧贴产业前沿。要以创新链的不断升级指导人才链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密切关注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增强对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趋势的应对能力,确保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及时响应产业科技创新的变革。高等教育部门需动态调整人才发展规格,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培养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能进行原创性科研的复合型人才。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推进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新质生产力特点在“创新”,在于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关键在于培养具有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更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提升全球竞争力、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和关键力量,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省高校必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以立足浙江、服务国家、贡献人类的情怀,造就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卓越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全力支撑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4b69bc824560d71abdfb203b7962c91.jpg

    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园区校区的智能制造学院,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3D打印技术。拍友 刘吉利 摄

    二、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这就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科学研究、产业实践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结合社会需求、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情况,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为不同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科研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提供支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跨学科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数字时代,只有具备较高数字素养,才能成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适配的新型劳动者。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学生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三、新质生产力期待在“落地”,在于进一步关注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就需要浙江进一步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坚持实践标准,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工程科技人才,为此要格外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为此,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医学(STEMM)专业人才建设,实施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本硕博强化计划,确保相当一段时期内关键行业的核心人才保有,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企业要积极配合工程实践性人才培养,为广大师生充分进行产业科研和产业教学实践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产学合作科研和教育教学的效能。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注重培育未来产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浙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聚焦科技创新、聚力共同富裕,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争做示范、再打头阵。为此,浙江高校应进一步在人工智能、空天一体化、前沿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人才,以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先导试验(示范)区和具有未来产业布局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未来场景应用驱动为支撑,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未来意识、未来技能的卓越人才,进一步推动我省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

    【执笔人:陈劲,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612790903&ruk=tnyTNEhjjG9Tp32MbQS4_A&urlext=%7B%22cuid%22%3A%22_a2Ya_OD28lSO-ai0i2Ta0uWvi0EP-84j82Qu0ukHalKaH8LgOSfalfs1O0dt3OG_IVmA%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57752674098071298%22,%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