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州日报》:2005温州当代发展研究新进展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11580   时间:2006年01月22日
  • (2006年1月17日《温州日报》温州学研究中心报道)

    温州模式创新研究

    温州模式如何创新,历来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希望编的《温州模式的历史命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是一部全面反映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温州模式历史命运所展开的大讨论的文献汇编,选用了大量报刊和网站上的讨论文章,既包含经济学者深层次的学理研究,又包含社会各界的评论分析;既有对理论分析框架的不同看法,也有对温州模式现状与前景的不同判断。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理论篇,主要是对近年来温州经济发展的表现特征进行学术分析的文章;二是访谈篇,主要是报纸传媒对研究温州经济的学者、政府官员关于温州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的一些采访报道;三是争鸣篇,主要是社会各界对温州模式现状与前景的讨论;四是案例篇,分别对温州资本与财团、炒房团与炒煤团等温州经济及因温州人与温州经济所引发的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的赵晓博士撰文《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经济透视》2005年第5期)。他认为,温州模式依赖于市场企业家创新;苏州模式则依赖于政府企业家创新,从本质上两者是相辅相成关系而非矛盾关系。浙江财经学院的项后军和林赛燕的《从自发型网络到建构型网络———兼论“温州模式”转型》(《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则独辟蹊径,以台湾新经济社会学家陈介玄从台湾产业转型的视角所提出的自发型网络、建构型网络及其资源的可转移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温州模式的转型问题,并对目前有关温州模式的争论作出新思考。《经济观察报》2005年5月2日刊登了长篇报道《温州模式2005变形记》,从温州模式的角度对2005年温州经济发展和温州政府的“一号工程”和“12345工程”作了具体阐述,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在其中提出了“温州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的观念,认为“温州模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发表了温州师范学院斜晓东的《“温州模式”三大运行机制与环境行政机制多元化的互动研究》,论文借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的三大运行机制与环境行政机制的互动,通过转换视角与拓展领域,以求为环保与经济发展衡平,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立法的渗透研究提供模式范示,同时也对温州模式传统内涵拓展提出了思考。温州大学谢健教授的《企业经营国际化:区域经济国际化中的温州模式》(《温州论坛》2005年第5期)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温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和温州民营企业的经营国际化形式。

    温州大学茆永福教授的《解读“温州模式”中的文化密码》(《温州论坛》2005年第2期)则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温州模式的文化意义作一番新的思考,力图从温州文化与温州人、温州模式的成因等方面,以新的理论框架对温州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温州行业协会发展研究

    温州行业协会是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学术界研究和分析温州模式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剩勇、汪锦军和马斌的《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一书。该书作者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温州民间商会的生发机制、组织模式及其治理机制,深入剖析这一民间性、自治性和服务性行业组织的自主治理实践及其面临的制度困境,揭示了NGO与社会自主治理、公民社会生长与民主政治的内在关系,进而探讨了实现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制度安排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王诗宗的《行业组织的政治蕴涵———对温州商会的政治合法性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资助项目。论文主要集中于温州商会的政治合法性考察,认为温州商会虽具有很强的民间性,但它也要通过党建、进入政治体制等方式获得政治合法性,而政治合法性要求的长期存在,意味着温州商会等行业组织只能按照“合作主义”(即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合作)的道路发展。

    黄少卿、余晖的《民间商会的集体行动机制———对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诉讼的案例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和席小炎的《论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作用———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洲打火机反倾销案例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两文都是对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诉讼的具体案例分析。前文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遵循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所采用的新古典分析方法,考察了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诉讼一案,从而认为,温州烟具协会内部的声誉机制、协会过去十多年的有效运作、大企业的内在激励、协会理事会的低组织成本以及社会性激励机制是此次集体行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后者则通过温州烟具协会反倾销案例分析,来论述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在反倾销中扮演着其他组织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温州金融发展研究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金浩、诸葛隽的《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温州论坛》2005年第2期)和《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特点》(《温州论坛》2005年第3期)是系列性论文,为温州市科技局2004年度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温州区域性资本市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论文主要介绍了温州区域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其三大特点: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银行和民间资本流通与交易是温州资本市场的两个支柱;投机性投资活跃。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的《对做好区域金融稳定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浅析温州金融生态环境潜在的风险隐患》(《温州学刊》2005年第4期)和《区域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以温州、苏州为例》(《温州学刊》2005年11期)为长篇调研报告。前者侧重于研究区域金融稳定,通过对以温州区域为代表的金融生态实证分析,揭示当前温州区域潜在的金融不稳定源头,剖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实现区域金融稳定的相关对策建议;后者则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分析框架融入到区域金融研究中,以温州为基础样本,以苏州为比较参照系,运用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得出其基本结论:温州区域金融结构的关键性特征是突出的二元结构,民间金融市场对全局影响较大;对于我国比苏州、温州落后的地区来说,温州的金融发展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蒲祖河的《民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温州与苏南产业发展模式的金融视角比较》(《温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则对温州与苏南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金融视角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温州民间金融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的不足。

    《温州论坛》2005年第1期发表蔡灵跃、刘守谦、陈明衡的《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研究》,论文在匡算温州民间资本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研究阐述了民间资本规模扩张和形态变化的脉络、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了民间资本对地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机制缺陷。陈明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温州民间借贷》(《温州论坛》2005年第2期)以2004年金融宏观调控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为主要依据,分析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运作微观机制及宏观调控后的变化。刘阳的《民间借贷的发展及影响分析———以温州为例》则对温州民间借贷的真实发展情况、影响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了客观介绍并分析与评价,提出如何引导民间借贷的措施建议。

    《温州学刊》2005年第7期发表张震宇、池方鹏、孙福国的《在温州试点“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文章通过比较、借鉴中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经验、教训,立足温州中小企业实际,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设立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司”的具体方案。诸葛隽的《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温州学刊》2005年第10期)在掌握大量有关温州资本金融问题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温州金融表象进行了分析。

    温州民营企业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郑学益、张春晓、张亚光等人的《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正泰经营思想研究》,该书作者对正泰集团的企业家素质、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试图以正泰集团的发展模式折射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正泰集团的个性中寻找中国民营企业的共性并破解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了戴知谦、邹宗钧编写的《烧好自己那壶水:正泰集团的经营之道》,该书是反映正泰经营思想变迁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以质量与品牌、科技与产业、制度与管理、市场与营销等8个方面描述、总结了正泰的经营之道。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夏晓军和吴建明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近似“零外资”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成果之一,论文在对温州引资状况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温州民营企业集群近似“零外资”现象的原因,认为经济区位上的劣势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高素质人才匮乏、内源性民资的绝对主导和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注重亲缘及地缘的区域社会文化以及欠规范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都阻碍了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从而提出破解温州民营企业集群近似“零外资”状况的对策。温州大学林俐的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