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州晚报》:一家出了16位教师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12175   时间:2006年09月11日
  • (2006年9月9日《温州晚报》陈瑜、余冬报道)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十届人大代表周锦成,是我们这次要讲述的这个教师大家族的中心人物。

      因为听说周书记家当教师的人很多,所以,记者慕名拨通他的电话,约好了采访时间。在采访过程中,周书记告诉我们,以他为中心,延伸出的家属及亲戚中有16位教师,这个数字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其中有周锦成的姐姐、嫂子、侄女,还有侄女婿,及侄女婿一家。


    中心人物———周锦成
    同学 同心 同行

      1947年出生的周锦成,文革时期,作为第一批“知青”,他积极奔赴黑龙江支边,成为“老三届”中的一员。在周锦成的记忆中,那是个承载青春梦想、磨练人生意志的年代。

      1972年,周锦成到黑龙江后,被分配到农场直属连队工作。不久,根据当地需要,连队打算开办一所小学,周锦成一手创办了这所小学,虽然学校不大,人数很少,但这是他迈向教师队伍的第一步。

      在小学执教一个学期后,农场总部开办了一所高中,虽然也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位教室和一个办公室。但是却给周锦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仅因为在那里他带出了第一批毕业生,还和志趣相投的妻子徐淑棣走到一起。

      周锦成与妻子是高中同学,同是“老三届”,就当时的情况,大家都没想着要回温州,一心响应支边号召,抱着一辈子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念头,将生命深深地扎根在那片热土上。因此,他们就在异乡成家并开花结果了。1975年,周锦成女儿周禾呱呱坠地。随后,儿子周治也出生了。周锦成夫妻原以为一家四口从此就在黑龙江安家落户了。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周锦成夫妻决定一起赴考。巧得很,他们同时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由此,他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1982年大学毕业后,周锦成夫妻被分回温州原籍,周锦成到了温州师范学院执教化学,1993年担任副院长,1999年底,调到温州职业技术学校担任党委书记、院长。而妻子徐淑棣回温州之后,先是被分到教育局工作,后来调到温州第七中学担任物理教师兼班主任一职。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周锦成夫妻提倡宽松的环境,没有强制性地“强迫”他们学习,不过生活上和为人处事上要求还是严格的,比如吃东西,他们要求不能偏食。周锦成说:“我认为入学前的启蒙教育很重要,特别是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形成尤为突出。比如我们带他们出去玩或散步,总是以提问的方式,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启发他们开动脑筋。我们夫妻都是教师,孩子没有从事教师行业,虽然有点遗憾,但机缘巧合的是,他们都选择了教师做配偶,这也是件高兴的事。”

      今年的教师节正好是星期天,周锦成想要召集一家人,周末一起去洞头岛游玩。“每逢教师节,最令我们开心地是接到学生的电话问候、短信祝福。”周锦成说。陈瑜


    女婿吕启江———老丈人的学生

      1992年,我考进温州师范学院,学的是化学专业。当时,老丈人周锦成是化学系主任,在第三年的选修课中,成了我的老师,教现代生活化学。

      1996年毕业之后,我进入温州第二中学执教。1999年,郑老师将朋友的女儿周禾介绍给我,当时只说是她的父母都是教师。相处一段时间后,彼此感觉挺好,很投缘。后来,方知道老丈人是自己的老师周锦成后,我心里有些开心,感觉跟这个家贴得更近了。

      虽然跟老丈人是专业对口,但他毕竟是管理层,而丈母娘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所以我向她取的经更多。我经常与丈母娘探讨一些关于学生心理、早恋等方面的问题,她都很耐心地向我解答,并教我一些和学生相处的诀窍。

      老丈人从日本考察回来,就提出教育要从小学幼儿园抓起,把孩子当大人一样看待,家长要起表率作用等。说归说,做起来就没那么到位了。一次,孩子拿着糖说要吃,她知道我们不会答应,就“越级”问爷爷,爷爷说可以少吃点,她就对我说,爷爷已经同意了,吃了一颗又想接着吃,我阻止了,她就哭闹起来,这时奶奶就心疼地劝说,再让她吃最后一颗,好不好?结果,还是给她吃了。

      妻子周禾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她也是业余教师。记得那时,一个财经培训班开办,请她单位派一名专业人员为全市的财务人员讲课,每星期开一次课。这对于她来说,既是一件兴奋的事又有一定的压力,兴奋的是她从小就对教师职业有种特殊“情结”,所以有机会让她一圆教师梦,自然是件很兴奋的事。压力则来自她所教的课程是必须经过省统一考试的,而她没有教书经验,所以心里有压力。这时,我就抽空给她指导,听她讲课,为她把关,尽力让她在短时间内熟悉教学方式。例如:知识点分块、课时量、讲课姿势、语速、知识点与例题跟上等。一年的时间,她这个业余老师还真的将这批学生带过了关。

      印象最深刻的教师节礼物:有一年教师节,上课时,学生们起立并不像往常一样说“老师好”。那次的问候变成了:“老师节日好!”之后,一名班委走上前,代表全班学生送了一份自己动手做的贺卡,轻轻的贺卡却承载着重重的情谊。我打开一看,傻了,学生们竟用100多种化学元素名称,以谐音的方式将祝福的话写在里面。这份有心的礼物我一直珍藏着,它可是学生对我工作的认可。陈瑜


    外甥女婿———郑文峰
    教师家庭中的门外汉


      我的夫人虞玲珍十几年从事中小学教育,丈母娘是周锦成的姐姐,是一位从教师进修学校退休的老教师,姐夫是武术学校的老师,妹夫在温州第十五中学当校长,又有一位当了一辈子教师的老父亲。作为这个大家庭中少数几个不从事教师职业的成员之一,我处处感受到这个教师家庭带给他的恬淡平和。

      我的父亲郑锦镛先后在十多所学校任过教,在此过程中,我也不断地从这所学校换到那所学校,习惯了跟随父亲四处转校的生活,从小就对教师的责任心、爱心等耳濡目染,因此在我小小的心中就充满了对教师的尊敬和对教育行业的向往。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和他的两个姐妹都没有从事教师行业,但他们的配偶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在我们兄妹几个要找什么样的配偶的问题上,我的父亲曾经很肯定地说:“要找教师!因为当老师的读书多,有文化有教养,自己的孩子即使不当老师,也要找个老师当配偶,这样的家庭才稳定。”

      我的夫人虞玲珍结婚之前并不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到了1992年瑞安市要招收一批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她出于对教师工作的喜爱,在我的支持下,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成为了一名教师。现在妻子在某一小学当班主任,每天早上7时多就要去学校,有时候晚上备课都要到12时,忙起来连接电话都没时间,对于这一点,我很能理解,有时候妻子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他还开导妻子:当老师就要学会忍耐,不能因为学生不乖而发脾气,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

      身处教师家庭,我认为,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工作性质相对稳定,使得教师形成了知书达理、淡泊名利等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家庭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氛围也好。就拿家庭聚会来说,每到节假日,我一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多是围绕教育现象、交流班级管理心得或者在教育心理等,俨然是一个教育工作研讨会,这时候的我就是个乐于发言的“门外汉”,他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向家里的教师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余冬


    相关链接:http://www.wzwb.com.cn/system/2006/09/09/100180750.shtml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