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州日报》对温州区域商业文化的几点认识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12634   时间:2009年03月10日
  • (2009年3月9日《温州日报》刊登)

    作者:吴建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温州土地资源匮乏,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无法支撑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形成了悠远的经商传统和深厚的商业文化。

    一、温州区域商业文化的特点

    1.“商人集群”形成重商文化氛围

    以乐清为例,很多乡镇就是商人的集聚区,形成了一种类似集群的效应。马歇尔在对产业区(可以认为是一种具有浓厚社区背景的产业集群)阐述中,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商人在区域内的大量集聚,重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对商业活动有巨大促进:一是经商成为一种传统。从小生活在一个浓厚的重商文化氛围中,而且有大量机会对商业活动进行近距离观察和亲身实践,经商成为一种较优的职业选择。二是地理邻近增进信任。因为地缘关系,商人容易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较为便利地吸收其他合作伙伴参与商业活动,从而能快速地整合资源。三是同一文化便于协调。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容易达成一致,降低了组织成本。四是商人间的竞争压力和持续比较能够推动商业活动不断创新。

    2.“永嘉学派”蕴育独特商业性格

    “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事功”思想,反对空谈义理,讲究实效,主张义利并举,“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表示应“以利和义”,而不是“以义抑利”。 这一思想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

    (1)务实。温州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以商人的思维进行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利润是最重要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末,温州商人大量聚集在北京丰台区形成“浙江村”,央视做过一个专题报道,身家几百万的商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现象,记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切缘由温州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2)圆通。“通世变”是“事功”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意思是顺应时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路径选择,以求得“真功”、“实效”。温州人这一特点,使其容易在商业活动中形成很强的人脉关系。

    (3)风险偏好。温州在1876年就被辟为商埠,商业活动频繁,市场经济意识磨砺了温州人的风险偏好。温州人的商业思维更多着眼于成功后会带来什么成果,其他地区的人更多考虑失败后将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一差异是温州人“敢于创业,特别能吃苦”精神的典型写照。

    (4)利益共沾。“有钱大家赚”、“不要一个人把钱都赚完”,温州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对此身体力行。在各地的温州人都一样,只要有人觉得什么行业具有商业前景,就会把信息带回家乡,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致富。温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得益于这一思想。

    (5)首创精神。温州人具有很强的首创精神,尤其是在规避制度束缚和创新商业模式方面。如股份合作制是温州人首创。温州模式的核心——“以商带工”,温州人在经商过程中,民间自发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3.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挤压形成抱团文化

    温州人的抱团文化系生存环境和传统文化影响所致。温州滨临东海,受台风和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多,在抵御灾害中,需要人们抱团合作。温州区域内资源匮乏,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区获取资源。传统的“农本”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人也经常被当作投机倒把的对象,抱团可以降低弱势地位的负面影响。在外经商,地理认同和文化认同感也促进温州人抱团,通过抱团降低了人格化交易的成本。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基础上的人格化交易,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的社会中是一种具有效率的交易方式。

    二、温州区域商业文化的发展倾向

    1.非人格化趋势明显

    户口制度是城乡二元制的产物,限制了人们的迁徙自由,受到社会诟病,但对温州人的人格化交易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保障制度。由于迁徙困难,地缘关系对人们形成了很强的约束,失信的成本很高,奠定了人格化交易的信用基础。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人们的迁徙更加容易,地缘约束趋于弱化,人格化交易中的失信问题日益严重,还有市场区域的拓宽,人们逐渐转向非人格化交易。

    2.开放度提高

    较多的温州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接受现代工商知识的教育,拓展了视野,建立了开放性的思维,逐步走出了原来血缘和地缘商圈的封闭,开放度不断提高。温州的商人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的子女大多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于父辈,逐渐成长起来开始接班。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温州的家族企业中,带来了商业的新思维。

    3.家乡观念逐步淡化

    在外经商成功的温州人,子女大多在创业地接受教育,除了在传统节日随父母回家与长辈团聚,基本已经割裂了与家乡的联系,家乡的观念逐渐淡化。如果其长辈老去,新一代商人与家乡的血缘联系将进一步割裂,家乡观念将逐步淡出他们的视野,温州的“以商带工”发展模式将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已开始显现,如新一代温州商人在外建立的化妆品产业集群和手机产业集群,已很少与温州发生关联。

    三、增强与在外温州人紧密联系的措施

    在外温州人是“以商带工”发展模式的最重要资源,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是其较少考虑成本而投资温州的重要因素。

    1.保护传统风俗

    人们经济富裕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步加强,物质满足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增长。根据笔者观察,近五年来,温州人对清明节祭祀等传统风俗愈加重视,都会拨冗赶回家乡参加,最少也要派家庭成员不远万里回来祭祀祖先。这已经成了在外温州人与家乡的重要精神维系,也是他们对下一代的传统教育,增强子女对家乡的认同。基层政府要从管理传统风俗活动的理念转向保护民间传统风俗。

    2.寻根活动

    温州各级政府可以借鉴国台办的做法,组织“瓯越寻根”活动,邀请各地事业有成的温州商人的子女参加,提高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温商养老基地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至深,温州人也不例外。在外创业成功的温州商人,大多希望回家乡养老。温州政府要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建立温商养老基地,为温商回家乡养老创造适宜的环境。这不仅可为温州创造大量需求,最重要的是可以维系在外成长的新一代温商对家乡的认同。


    相关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09-03/09/content_436007.htm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