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 《温州日报》大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 作者:  编辑:  来源:   浏览:11768   时间:2007年12月03日
  • (2007年12月3日《温州日报》杨斌英 林慎 报道)

    11月28日晚,由市委高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教育局主办、温州7所高校共同承办的市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在温州医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开幕。艺术节旨在丰富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接下来,艺术节还将举行摄影比赛、校园DV作品比赛、创业计划大赛、校园美文大赛等9项比赛。

      大学校园里,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杆风向标,它左右着大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构建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折之际,我市开始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日前,我们走进高校,试图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表象,了解近几年大学校园文化的变迁。

      信息化减少面对面交流

      2个人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中;3个人在电脑前狂聊QQ……温大学生小刘回到寝室,经常看到这一幕。“现在的大学生装备都很多,玩的东西也多。像我们寝室每人都有一台电脑,大家晚上一般都各做各的事,很少交流。”

      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现代大学生与高科技接触得更为紧密,电脑、手机、MP3几乎每个人都有,QQ、短信、博客、BBS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我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发了1000余条短信。”温大学生小杨说。有一次,她从晚上8时一直发到凌晨2时多。

      高科技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似乎也阻隔了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更多的同学已经习惯把网络当成倾诉和交谈的主要渠道。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确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范围有扩大化的趋势,为此,市里和各高校都开始进行积极引导,尽量组织一些像市首届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活动拉近学生的距离

      在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上,来自7所高校的大学生演员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的高水准晚会。让人诧异的是,从舞台、道具、通讯、礼仪一直到后勤,这台晚会全部由大学生们一手策划,分工负责。晚会负责人之一、温州医学院大三学生吴立说,这台晚会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各自为政到配合默契,活动给了我们认识的机会,展示才能的平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丰富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较之前几年,大学生的策划、公关、宣传能力,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度”。以拉赞助为例,无论大小活动,学生们都会到企业或周边商铺拉赞助,并且一般都能拉到赞助,一些活动的赞助金额甚至达到上万元。

      漫步校园,各类商业横幅、招牌等屡见不鲜,商业文化的触觉似乎已经延伸到象牙塔内的各个角落。多数高校老师认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学生拉赞助有过多过滥之嫌,学生应把握一个度,应以锻炼实践能力为主,不要太过功利,学校也要对此进行引导。

      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除市里组织的活动外,各高校也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部分高校还率先走上了一条校园文化品牌化的道路。

      温州医学院的“名医故事会”以访谈为主要形式,邀请名医讲述他们的从医经历,鼓励学生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医学路,被称为温医版的“艺术人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民俗体育”,在收集的103项民俗体育项目中,已经将75项形成比赛规则在校园内蓬勃开展,这些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成为该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名医故事会”和“民俗体育”目前已入选我省首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同时,温州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自11月启动以来,成为了该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新的阵地。“送电影进校园”活动,每周六晚挑选经典影片免费放映;英语爱好者开设“英语角”;定期举办“罗山讲堂”,邀请学术权威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该中心所设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演艺厅、多功能厅、党员之家、素质拓展培训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社团之家等多个活动场所也正在积极发挥作用,为大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志宏认为,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为各高校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活泼生动、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全市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学生活动的意义也正在此。

      我市教育界人士认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影响。在校园高度网络化的今天,各高校在不断创新校园活动,构建文化载体的同时,还需要研究适应网络传播特征的文化规范,积极培育网络和谐文化,在网上树立人文精神的权威性。同时,大学生们身处多彩纷呈的校园文化中,也需要学会自省和自持,在渐变的校园文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相关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07-12/03/content_22822079.htm
备案号:浙ICP备06027531号/经营许可证号:12330300470510558k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329号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